2007年3月31日 星期六

i-mode能否在台灣成功?

這是我行動商務課程的作業,旨在探討i-mode在台灣是否能成功,我寫這篇的時候還算寫滿順的,洋洋灑灑的寫下五大點,但是最後卻發現"根本"是錯的,我一直以為NTT DoCoMo是使用PHS系統,但是,到最後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DoCoMo是用PDC系統,##CONTINUE##這代表我的根本上資訊已經是錯的,我就照著錯誤的邏輯去寫,所以整篇會有所謬誤!!但是我還是有做一些小幅的修改,作亡羊補牢,但是交出去的作業已經收不回來了....XD,這篇修改版的已經將PHS改成PDC,而且做了一些變動,畢竟系統方面的改變對整篇影響沒有很大,總之,請各為多多海涵!!

經過在網路上收集資料以及看書所得到的訊息可以知道i-mode在日本的成功之道i-mode能否在台灣成功我想應該是困難重重

首先,在早年NTT創立之初(1952)NTT便是一家國營企業,在市場上有壟斷性。這使得往後推出行動電話時,NTT DoCoMo已經累積了多年的良好商譽,以及忠誠的用戶數。自從1997PDC系統將通話費降到PHS系統的兩倍後(原為10)i-mode使用數大幅增加,很快就變成了日本最多使用者所使用的系統。

反觀台灣,在和信引進i-mode時,和信只不過是台灣行動通訊時代--群雄割據中的一家公司(當時有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和信、東訊、泛亞) ,當時的行動電話龍頭仍是屬於國營的中華電信(當時已非壟斷)。而華電信以前對行動電話有壟斷地位,而且又有先進者優勢,所以用戶數比和信多的多。而因為和信或遠傳的用戶少,所以難以將原本網外的用戶拉來網內,無法達到網路效應,大者恆大的趨勢。

第二,使用i-mode需要專屬的手機。這對日本第一大的電信公司,NTT來說並不是問題,NTT是市場的主導者,所以自然可以跟手機的設備製造商合作,大量生產所需的手機,畢竟用戶數多,手機的消耗也多,這對NTT跟設備製造商都是雙贏的結果。

在台灣,台灣第一大的電信公司是中華電信,不是當時的和信,也不是現在第三大的遠傳。所以在用戶數短缺的情況下,就算i-mode比一般行動服務優秀,也很難達到口碑行銷。而且要使用i-mode還需要換一隻專用的i-mode手機,對大多數人可能是划不來的。

第三,系統的傳輸速度。當初日本在發展i-mode時是使用PDC系統,重要的是,當時PDC系統的傳輸速度比GSM還快,PDC速度高達28.8KbpsGSM9.6Kbps快的多,所以不論是上網、發郵件、下載等的服務,其使用的感覺都比GSM的順暢。

而台灣當時的系統主流仍是GSM,而當時和信跟遠傳的i-mode服務則是使用GSM系統,在傳輸上就遠遠輸給PDC系統。

第四,內容供應。NTT以其為日本最大的電信公司使得許多內容供應商與之合作, 其中更包括了受全球喜歡的迪士尼公司。i-mode的內容提供相當多元,主要仍是主攻最大的用戶階層,10多歲的青少女到30歲出頭的年輕女性。因為內容多元、使用人數也多,而NTT也嚴格的選擇內容品質,NTT跟內容供應商的拆帳是NTT9%佣金,而內容供應商可拿到90%的營收。可刺激更多的內容供應商投入市場,所以NTT DoCoMo達到一個正反饋的循環。就算有些冷門的內容,還是會有些許使用者,這對內容供應商或許獲利甚少,但是NTT卻可在這樣的長尾中獲益。

然後看台灣,台灣的內容勢必需要本土自製,但是在用戶數不多的情況下,根本不會有內容供應商願意跳下這個可能會賠錢的火坑。所以台灣的內容就少的多了,有很多也是和信或遠傳自己製作。和信跟遠傳都難以靠i-mode平台賺錢,更不用說要養活其他的內容供應商。

第五,費率。以上網費率來說,NTTPDC系統比GSM系統來得快而且便宜。 i-mode的月租費低、資料傳送費低、內容網站的月訂閱費也低。這讓i-mode2G時代時,在日本稱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助力。

而台灣因為是使用GSM系統,傳輸速率不佳,使得用戶沒有使用的意願,頂多只是發發mail,若要下載圖片跟鈴聲,還是所費不貲。

綜合以上五點,總的來說,正如丹˙史坦巴克(Dan Steinbock)所說:「NTT DoCoMo的i-mode是一條完整的供應鏈」。就是因為NTT擁有最多的用戶數,傳輸速度更快的PDC系統跟廣大的內容服務商,還有手機設備製造商,環環相扣,才能讓NTT2G時代靠著i-mode征服日本人的心。而台灣的和信或遠傳則完全沒有這些優勢,所以在過去2G時代的台灣i-mode可說是失敗的。

而現在,所謂的3G時代,我想i-mode在日本仍然會繼續火紅。畢竟已經累積了龐大的用戶數,而傳輸速率的提升,內容服務也會跟著提升。NTTi-mode(3G服務則是FOMA)的前景仍是持續看好。

以台灣而言,也已經邁入3G時代。到了3G時代,傳輸速率就不是爭勝負的重點,而是內容稱王。現在的傳輸速度與費率都已經到了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地步, 所以類似i-mode3G服務也如火如荼的在台灣展開。i-mode在台灣已失去了在2G時代發展的機會,而3G時代的”i-mode”只不過變成了廣泛的應用,每一家電信業者都能製作自己的"i-mode”。行動服務已經是各家電信業者爭相奪取的大餅,遠傳的i-mode在台灣勢必要跟中華電信與台灣大哥大等強敵的服務內容競爭。

可以說NTT在日本的成功是因為在2G時代憑著PDC系統優越的傳輸速率與龐大的用戶數帶動廣大的內容供應商所成功的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用戶數吧。有最多的用戶數才有機會成為市場的領導者NTT是這樣中華電信是這樣而遠傳則否這是i-mode在台灣難以邁向坦途的一個重要關鍵另一個關鍵就是當時GSM的傳輸速率不快導致想使用i-mode服務的人不多在這種反饋循環下遠傳的i-mode一直無法壯大到現在的3G時代平等的傳輸速率但卻仍存在不平等的用戶數在電信產業中,存在大者恆大的網路效應這一點是遠傳的i-mode難以在台灣成功的重要因素


資料來源&參考資料

30億眼睛在行動(The Mobile RevolutionThe Marking of Mobile Services Worldwide), ˙史坦巴克(Dan Steinbock)/, 曾淯菁/, 商智文化出版

遠傳電信 http://www.fetnet.net/

NTT DoCoMo http://www.nttdocomo.co.jp/

沒有留言: